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
时间:2022-07-26 22:25:25   发布:刘桥刚   阅读次数:

    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美丽云南的建设,离不开湖泊的治理,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奋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沐浴着党的光辉,奋进着属于我们的新征程。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了解认知乡村,去了解基层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bat365中文官方网站“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 “三下乡”系列发展成就考察团展开行动。

启航

    怀着期待的心情, 718日上午,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系列考察团全体成员和指导教师于bat365在线官网登录西门篮球场举行启航前的誓师大会,明确此次三下乡的具体行程安排和注意事项,就此,大家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奔赴此行目的地——玉溪市通海县。


       7
18日下午,,我们到达通海县,通海这个享有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的县城。时至傍晚,我们走近这片拥有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美誉的传奇土地。这里淳朴的民风和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的美味小吃,古城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华景象,街头巷尾的小吃,古城深处的美食,让我们忘却了旅途的疲惫。
都说通海不算大,只是韵味悠长。傍晚微风,漫步于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沿路的小河流,娇艳的荷花,满眼古色古香,御城中,一座朱红色楼阁位居主街中央,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攒尖顶式四方单体三重檐建筑,让人不禁想要探究它的历史。


环湖之旅

一入杞水:怀着好奇的心情,我们要走近杞麓湖

  719日上午,在指导老师帮助下,我们联系杞麓湖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九点,团队全体人员准时出发,前往杞麓湖管理局,在杞麓湖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乘观光车开启了环湖之旅
         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城北,今天的天气是多云,灰白色的天空衬托的杞麓湖更加辽阔,清风拂面偶尔几只水鸟从水面掠过,湖边绿植茂盛,沿途的柳树柳枝微垂别有一番风味,一些地方遍布着湿地,湿地植被争相斗艳摇曳风中。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经过的第一条杞麓湖支流——中河。中河的起点为秀山沟水库坝脚,是杞麓湖的入湖口之一。经工作人员介绍,支流但是经过严格管控,不让污染严重的水流入杞麓湖中。并建有中河湿地公园,以入湖水质清澈,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治理目标。自中河之后,便是杞麓湖另一个入湖口——白渔河,起点是古城金家湾龙潭。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正在实行引湖分流,即将污水收集进污水处理厂出来之后排进湿地公园,经湿地公园中植物对水再次净化达到入湖标准后方可入湖。落实到河中无垃圾、河床五淤积、污水无直排、生态无损坏的标准。初入杞水,我们从城市真正走出,走近杞麓湖。

再探杞麓:怀着学习的心情,我们在寻找生态魂

      720日,通海的天气依旧是晴空万里,“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考察团全体成员再次出发前往杞麓湖做调研工作。今天我们团队的主要关注点是两个入湖河大新河和红旗河,以及杞麓湖唯一的排洪口落水洞。

 上午9时,在杞麓湖管理局胡局长的带领下,杞麓湖再次映入眼帘,再一次来到杞麓湖依旧令人震撼,清风拂面,颇有水天一色的壮观。

 经过胡局长地解说,大新河河道起点为大新村东华山,河道长度为8.886千米,是杞麓湖的四大入湖河流之一,由多位河长和警长配合共同管理。据悉,大新河近三个月已经达到水质脱劣,再加上今年雨水偏多,并实现了闸门管控,入湖的污水得到有效的减少。

 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我们团队沿湖而行,到达杞麓湖湖水入湖量最大的入湖河流红旗河,在七条主要的入湖河流中,平均入湖径流量为1.1亿立方米,其中红旗河的入湖量近50%。红旗河的河道起点是龙潭箐,河道长度为15.363千米。据了解,红旗河新安装的智能河道垃圾清理打捞系统已投入运行使用,为拦截河道上游漂流而下的杂草、树叶发挥了很大作用。

 移步换景,在杞麓湖的东面有个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杞麓湖湖面比较宽广,并且没有出水口,经常洪水泛滥,后来,有一个名叫畔富的和尚用锡杖凿出一个落水洞,杞麓湖才得以排洪,从此以后,杞麓湖畔才出现了万亩良田。落水洞作为杞麓湖唯一的排洪口,仅有伏流通过外泄。杞麓湖最高蓄水位是5.2米,一旦水位超过最高蓄水位就需要泄洪。再至杞麓湖,与水共情,我们寻找着生态魂。

三寻杞水:怀着敬畏的心情,我们想共建绿色家

   721日,“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园”系列考察团全体成员再次出发勘察杞麓湖。今天我们将再次领略杞麓湖的美景,并了解杞麓湖的者湾河,和它唯一的补水口——马家湾补水口,以及杞麓湖的鸟类保护基地。

 上午9时,我们团队准时出发。今天天气很好,一棵棵垂丝海棠惊艳绽放,一路花开连成一片红云,犹如给杞麓湖围上了红丝带,正应了这“杞麓湖畔花似锦,十里长堤妆粉霞。游人不赞景致好,忙随海棠闹春风”的美景。杞麓湖鸟类保护基地有几十种鸟类栖息,几千只水鸟。各种不同的鸟类在人工堆砌的岛屿上繁衍,隔着湖水遥望,不同的鸟儿在自由飞翔。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马家湾补水口。

   杞麓湖属于高原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才四米多,最深处才六米多,杞麓湖水量相对较少,相对的水动力和水深没那么好,杞麓湖主要以季节性降雨为主,没有其他补水来源。马家湾补水口是为了解决杞麓湖水量不足,马家湾补水口的水来自华宁大龙潭,通过铺设的管道引水过来。湖管局局长给我们讲述了,下一步他们将计划从滇中调水,滇中引水这个项目每年会有七千九百万方水,但是这个项目费用太高,初步估计电费需五块多一方水。

 当我们乘坐交通工具来到者湾河时,看到了岸边的一些蓝藻,谈起了杞麓湖的水质,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通海常住人口是三十万人,基本杞麓湖周边的湖盆区就占了26.8万人,工业农业生产生活全部集中在湖盆区,现在污染就比较严重,不过现在工业基本搬去了工工业区。通海蔬菜种植比较发达,化肥污染较大,而且前些年乡政企业特别多,污染特别大,这些企业都是直接通过河道排放污水,现在沿湖企业已全部被取缔。而且补水口补过来的水水质指标也不一定合格,氮磷超标。通海现在首先做的是外源治理,外源就是截污治污项目,打算投资30亿左右截污治污,主要是油污管网铺设,这个已经在开工建设了,农业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主要是水稻种植,减少蔬菜种植。在种植方面给予农民补偿,减少蔬菜种植。

  蓝藻会引起水华现象,管理局会安排人员打捞蓝藻,死去的藻类会浮在水面,如果不及时打捞就会污染水体,而且两天不打捞就会铺满水面,三天以后腥臭味就会特别浓,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其次在湖湾区容易形成蓝藻的堆砌。

 治理好杞麓湖的污染是每个通海人都渴望的事,保护母亲湖亦是每个杞麓湖儿女的心愿,目前杞麓湖管理局开展多个项目治理污染,其中湿地公园——正是生态修复的项目,将淤泥用人工堆岛,下面种植水草,上面种植藤水植物,用栈桥连接构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可以净化水质,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旅游景点,这个切实可行且有用的方案,让人坚信杞麓湖中有一日能呈现它应有的风采。保护杞麓湖是每个通海人的责任,保护母亲河是每个杞麓湖儿女的义务,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共建绿色家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美丽中国,我们在行动。

六一之旅

稻田飘香:喜迎二十大,稻谷田飘香,看种植业改造,听农民心里话

    7月22日,bat365中文官方网站“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全体成员前往通海县秀山镇六一村做有关种植业改造的调研。

 

22日上午9时,团队全体成员在酒店举行会议,明确今天的具体行程安排和注意事项。

    从通海政府官方网站了解到,为深入践行杞麓湖“湖泊革命”,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切入点,于2021年在秀山街道实施千亩“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实验示范,而六一社区正是通海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深入践行“革命湖泊”的一个缩影。六一社区东邻杨广镇,南接里山彝族乡,西与九龙街道毗邻,北隔杞麓湖与四街镇纳古镇相望,多年以来,六一社区积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实了“高原湖泊卫士”的称号,不断推进生态绿色发展,从源头上保护杞麓湖的水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上午10时,我们团队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六一社区,温暖的阳光轻轻洒在六一社区的街道上,社区内民房整齐雅致,街道干净清新,居民们三三两两的忙碌着,脸上总是挂着淳朴的笑容。我们一路穿过社区,感受着属于这里的民风民情,我们激动的心也渐渐平复下来。走出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辽阔的田野虽比不上大草原,但呼吸着带有一股泥土的味道,给人一种强烈的田园气息。

    顺着田间小道缓步而行,感受着属于大自然的气息,田间绿油油的一片,由于六一社区实行的是水旱轮作,故而刚出社区看见的是蔬菜,主要以芹菜为主,其中点缀着包菜,青花等其他蔬菜,田间菜农们忙碌的身影好似融入了这片大地,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正当我们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时,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水稻跳入我们的视线,那绿得像是被油漆刷过一遍遍的叶子聚拢在一起,微风轻抚,稻田就变成了绿色的海洋,翻起绿色的波浪,现在的稻谷偶尔有几颗抽穗出来,但大多还是像标兵一样挺直身子。突然,一点白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继而隐没,再仔细一看,在绿油油的稻田里,披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拥有一双轻盈的翅膀,它们翱翔于蓝天之下,嬉戏于稻田之间,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驻足而立,眺望远方,它们就是拥有大地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之称的白鹭。白鹭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证明着这里有比其他地方更优美的环境和合格的水质。

    据悉,今年六一社区种植水稻达到六百亩,主要以红色,黄色为主打色,加入银白色、紫色点缀其中,并融入时代元素,增强观赏性。置身于稻田中,一边是水稻,一边是蔬菜,别有一番风味。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成员身着志愿服,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农民们了解一些基本信息、耕地面积、所在地区是否集中规划调整种植作物、种植业改造前后的成本和收入对比、杞麓湖近年来水质是否有所变化以及对种植业改造的态度等问题进行咨询。农民们在田里辛勤劳作,我们在田埂上和他们亲切的交流,我们用朝气和年轻去打动他们,而他们回馈给我们的是淳朴、和蔼的笑容,我们每问一个问题他们都会笑着回答我们,于是宁谧的田野里就出现了偶尔的几声欢声笑语,一切都显得其乐融融。

    傍晚,夕阳西下,金黄色的阳光照耀在稻谷上,我们仿佛跨越时间看见了那个丰收的季节,在夕阳下,田间小道上的人逐渐活络起来,开始出现各种摆摊的特色小吃,各种香味混杂在一起,有水稻相陪,夕阳作伴,还有美味小吃对味蕾的冲击,就算再累也觉得值了。在六一村委会和农民们的倾力打造下,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地,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小吃吸引着大批的游客,不失为一个发展经济的机会。

    我们踏着夕阳和一天满满的收获启程离去,留下对农民们的深切祝福和美好回忆。

民生政策:民声干部听,干部为民生

  723日,bat365中文官方网站“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园”全体成员前往通海县秀山镇六一村拜访当地社区居民委员会。

上午850时,团队全体成员于酒店举行会议,明确了今天拜访六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目标,以及每个人的工作安排,9点我们准时出发前往六一村。

 在722日,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六一村为保护杞麓湖生态,实施“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实验,也通过问卷问答形式,了解了农民们对这个模式实施的态度以及想法。今天我们将通过六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进一步了解,并了解六一村的发展建设。

  到达社区居民委员会时,张书记热情招待了我们,来到二楼会议室,我们与张书记展开了交谈。首先我们了解“六一村”建成稻谷田,成为网红打卡地这方面的内容,稻谷田的种植也是因为杞麓湖湖泊革命指挥部下发要求指导于临湖地区实施水旱轮作及烤烟种植。主要在夏季进行水稻种植,其目的在于减少蔬菜种植面积,通过此方式延长种植时间,减少蔬菜种植次数,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减少农业方面对杞麓湖的污染。而实施此方案也是因为种植一次水稻的时间可种植两次蔬菜,种植一次水稻的化肥用量才是种植蔬菜的10%不到,因此减少蔬菜种植可大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选择种植一季水稻,少种两次蔬菜,相当于减少了很多农民的收入,因此这个方案也是比较难实施的,而六一村能够推行下来,这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努力是有很大关系的。居委会使用集体经济收益对轮到种植水稻,暂时不能种植蔬菜获得收益的农民们给予经济补贴,相当于把百姓的土地租过来,统一种植管理,最后稻谷成熟以后也是统一进行收割,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些村民不愿意,那这一季土地只能休耕,因为水稻种植需要大量水浸泡,土地种不了其他作物。而在给农民补助这方面的经济来源,基本来源于社区集体经济,政府暂未给予财政支持,张书记表示这两年已经投入400万用于水稻种植,而且一直用集体经济补贴不太能坚持,还是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我们考察团也是结合实地考察以及杞麓湖管理局的意见,给予了一些建议,我们认为可以在进一步完善稻谷田网红打卡地的建设,并组织起夜市增加人流量,考虑发展旅游业。张书记也表示他们有这方面的想法,后来因为土地流转暂时停滞,今年他们将联系本村年轻人,计划形成合作,承包式发展旅游业。同时张书记也表示会坚持进行水稻轮种,在五年的时间把三千余亩土地轮种一遍,即使贴钱也要做下去。张书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作为通海人,杞麓湖污染成现在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所以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去保护杞麓湖,杞麓湖是我们的母亲湖,母亲已经生病,我们作为儿女,每个人要尽自己的力量,不管出钱出力,也要帮妈妈治病。”

 针对杞麓湖污染的问题,同学们和农民进行了一些交流,并把相关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张书记,张书记根据自己的看法以及相关的政策做出了相关的反馈,在问到杞麓湖湖水水质改善的问题,百姓表示与亚美公司解约后,水质有所改善,张书记表示水质改善有各方面的努力,没有养鱼是一个因素,其次还有污水处理方面的努力,例如潜水回收,水生植物残体打捞等。也在努力实行雨污分离的规划,这个计划四年前就已经开始推行,只是因为资金问题而进展缓慢,六一村采取每次对一小部分进行施工的方式开展,这样既不会大面积破坏地面,也能慢慢推进工程建设,效果更为显著。

   六一村的总体建设很好,进入村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欣欣向荣,房屋整齐雅致,街道干净,道路平整,四通八达,房屋后面大片的种植区生机盎然,不远处的稻田美如画,饭后散步于田间地头也是心情舒畅,身心都放松。

  通海很欢迎各位前来一游,品尝通海的独特美食,看看“十里长堤妆粉霞”的绝美杞麓湖,欣赏一片片郁郁葱葱宛如绿色海洋的稻田,与水鸟嬉戏,享受通海人民的热情好客。

满载而归:满载几日的收获,采完水,归途是未来可期

  724日,bat365中文官方网站“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园”全体成员上午8时于我们酒店大堂召开日常会议,讨论了今天的工作内容。决定一部分同学留在酒店负责整理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另一部分同学负责到杞麓湖采集水样。

 由于杞麓湖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车辆不能驶入湖边,所以今天的采水工作比较困难。最终我们只能选择将车辆停在路口,步行到各个采水点进行取水。采水点共有6个,分别为红旗河、者湾河、3个不同位置的杞麓湖湖水以及补水口。采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用纯净水润洗采样瓶3次,其次再用要采取的水样润洗3次,最后取水300ml于采样瓶上标注好时间地点即可。水样采集结束后,需要带回学校进行冷冻处理,等待后期再进行水质的检测。

 水样的采集结束后,下午1500在酒店会议室召开本次三下乡总结大会,在会议上,指导教师对本次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队长陈杨同学作出表扬,表示队长在本次活动中带领团队圆满完成所有目标,与杞麓湖管理局和六一社区居民委员会交谈时起到重要作用,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其他工作上更是迎难而上,把最苦最累的工作留给自己,还要规划每天的行程和照顾队员们的饮食,无愧于队长一职。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基本上了解了杞麓湖目前的治理情况和对未来的规划,以及为了保护杞麓湖在通海实施的“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实验示范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深入田地与老百姓亲切交流,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想法,这对我们本次活动的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队长陈杨同学表示,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美丽云南的建设,离不开湖泊的治理,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奋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沐浴着党的光辉,奋进着属于我们的新征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认知乡村,实现基层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bat365中文官方网站“走近杞麓湖,寻找生态魂,共建绿色家”团队响应号召,出发前往通海。通海是历史的古城,杞麓湖母亲哺育着通海儿女,可近年来,杞麓湖母亲生了病,作为儿女的我们,给母亲治病,是我们不可逃避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为美丽中国建设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走近杞麓湖,去给母亲做诊断,寻找生态魂,去给母亲开药方,共建绿色家,为了美丽云南,美丽中国的建设,不能只是空谈,不能只说不做,湖泊的革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很幸运,我们有这次三下乡的机会,可以去走进农村,走进湖泊,走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三下乡,我们在行动,美丽中国,我们在奋进。

 本次“三下乡”活动已接近尾声。从出发到结束,历时七天,自第一天工作开始,我们团队就展示出了默契的配合和高效率的工作,队长做到了统筹全局、分工明确,而队员们精诚合作、听从指挥,这是此次“三下乡”活动圆满完成的重大前提。同时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帮助我们联系杞麓湖管理局和六一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我们考察团全体成员的努力这次“三下乡”活动圆满完成,我们欣赏了杞麓湖南岸花红柳绿,一棵棵垂丝海棠惊艳绽放,一路花开连成一片红云的绝色美景,品尝到通海的美食,感受到通海人民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聆听到杞麓湖的呐喊。

  杞麓湖是通海县较重要的水资源,杞麓湖流域是通海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通海县生存发展的基础,通海人民也把杞麓湖称为“母亲湖”。但由于通海人民工业农业生产生活基本集中于杞麓湖周边,致使杞麓湖污染严重,失去了以前的清澈,现如今通海人民也在努力治理杞麓湖,修复杞麓湖的生态环境,通海把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放在首位,实施面源污染整治工程,加大力度引导沿湖周边农业农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流域区群众参与湖泊保护意识,推行“水稻—蔬菜”轮种模式,也是为了减少农业方面对杞麓湖的污染。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杞麓湖的水质有所改善,我们也坚信,在未来的某天我们会看到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杞麓湖,再次欣赏不一样的杞麓湖美景。

    此次“三下乡”何尝不是我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一个绝佳机会呢?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深刻明白杞麓湖有现在水质的改善是每一个通海人共同行动的结果。此次“三下乡”达到了解杞麓湖现如今水质状况、六一村水旱轮作进行情况、与当地民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了解了老百姓保护杞麓湖的决心和苦衷的目标。通过此次的基层走访,我们更切实地了解了脱贫攻坚对人民生活的改变及其意义。此次活动对传递社会爱心,建立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与当地人民和领导访谈时,了解党的光荣历史,切身感受在党的领导下,生活的新变化、社会的新气象。并了解当地基础设施状况,产业发展情况,村容村貌建设情况等。对我们团队本身来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学习新知识,扩展视野,促进同学们的沟通,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此次活动让我们全体成员都获益匪浅,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感动与记忆,我们去实践的更大意义在于,我们在基层中成长了,我们在实践中坚定了,我们让基层看到了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决心,我们带去了大学生的热情和关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是很理想。透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把学校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精神带去了六一村,把学院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七月,我们走近群众,知行合一,在实践成长,这才是实践的初衷和目的。

  大学生,通海人,杞麓湖,美丽中国,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