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动态 > 正文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时间:2016-11-24 09:03:00   发布:李德海   阅读次数: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评估政策背景——1.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估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他组织的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评估政策背景——2.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有哪些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强质量保障与评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是“建立高校分离体系,实行分离管理”“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三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四是“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五是“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整合国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六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评估政策背景——3.什么是“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
“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
一是强调高校自我评估,强化高校的主体地位和质量意识。要求高校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并使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行高校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通过建立高校。国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形成常态监控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一些核心数据,加强对状态数据的分析,充分发挥状态数据库在学校自查、政府监控、社会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分类开展院校评估,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促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院校评估分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两类,接受合格评估并取得“通过”的学校,五年后进入审核评估。
四是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一方面鼓励专门机构和行业用人部门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相衔接;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提高我国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五是开展国际评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专业和高水平大学。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相关教育机构增强交流合作,扩大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影响力、话语权和竞争力。邀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工作水平。鼓励学校自主开展国际评估,聘请世界高水平专家和评价机构,在学科专业领域按照国际标准和流程开展评估。




评估政策背景——4.国际上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哪些?


国际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共同经验。
周期上,大部分国家每5~8年开展一次评估。
内容上,多数国家都是既开展学校评估,也开展专业认证及专业评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是评估的主要内容。
模式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认证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结论一般为“通过”或是“不通过”两种;二是选优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结论一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几个等级;三是审核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是否有自律机制。我国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就属于审核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评估后评估专家组都要给出评估报告,促进学校自我改进。
组织方式上,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型,三是民间主导型。实行管办评相分离是多数国家评估制度的共同特点。


评估政策背景——5.教学评估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什么作用?


本科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不仅能鉴定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诊断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而且能发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促进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同时,教学评估还具有激励和督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我国以往开展的教学评估实践已充分证明,学校通过评估,教学工作水平明显提升,达到了保障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评估方案——6.什么是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是“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中对审核评估进行了详细阐述,概括地讲,它是依据被评估对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被评估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
审核评估不同于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就通过。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评估,主要是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审核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审核评估的目的是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评估方案——7.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什么?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坚持、两突出、三强化”。这就是要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二十字方针的基础上,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审核评估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目标性原则,强调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关注学校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三是多样性原则,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鼓励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 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形成办学特色。这一原则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离指导、分类评价的思想。
四是发展性原则,强调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
五是实证性原则,强调基于证据做出审核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以上原则贯穿于审核评估方案的内容中, 贯穿于评估专家组的评审过程中,也贯穿于学校的自评自建过程中。



评估方案——8.审核评估的理念是什么?


审核评估强调“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和“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
强调“对国家负责”是因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因此通过评估的诊断作用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评估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目的是通过评估的手段来帮助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审核评估倡导评估专家与学校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为学校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为学校服务”的理念。
“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反映了高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评估只是外在的促进因素,内在驱动力还在于学校自身。外部评估能否转化为学校持久发展动力,促进学校增强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也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体。学校一切公司产品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学生又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学生评价是改进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审核评估充分尊重高校办学的多样性与自主性,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重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估的真正受益者。




评估方案——9.审核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审核评估涵盖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要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四个度”进行审核。一是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二是教师和教学资源和保障度;三是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四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以上这几个方面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评估专家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审核,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质量做出全面的判断。


评估方案——10.审核评估的对象及条件是什么?


审核评估对象包括两部分高校:一是参加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论的高校均应参加审核评估;二是参加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通过”结论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
参加审核评估的学校应达到两个条件:一是学校办学条件指标应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二是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规定的相应标准,即2012年原则上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并逐步提高。
从参评学校应达到的条件可以看出,审核评估一方面要促进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促使办学方履行职责。



评估方案——11.“审核评估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审核评估范围”是围绕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所设计的审核内容,由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为审核项目,共有“6+1”项内容,分别是定位于目标、团队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另加了一个自选特色项目。第二层次为审核要素,把六大审核项目划分为24个要素。第三个层次为审核要点,把审核要素的核心内容体现在64个审核要点上。



评估方案——12.如何理解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之间的关系?


首先,项目、要素、要点三者之间是一个整体,这是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涉及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其次,项目包含要素,要素包含要点,即项目反映了审核的核心,要素体现项目的目标要求,要点是具体阐述要素所必须关注到的点。但是面对繁杂的教学工作,对项目的考察并不能仅限于该项目下的要是和要点,还需要其他内容来支撑项目,因此对某个具体项目而言,要素和要点是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最后,各个项目和要素间相互关联。例如,“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这一要素,也会体现在“团队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几个项目中。



评估方案——13.什么是审核评估的自选特色项目?


在审核范围的六个项目之外,增加了一个自选特色项目。这一项目的设立体现了审核评估的开放性,体现了审核评估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学校可以再定位与目标、团队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这六个项目之外,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自行选择(也可以不选)特色鲜明的项目。作为补充审核的内容。自选特色项目应该详细说明学校是怎么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怎么样,今后如何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



评估方案——14.如何理解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例如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等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过若干公司产品活动,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一个培养过程。适应度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些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评估方案——15.如何理解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的、显性或隐性的、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要素。教师和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师队伍,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教材,教学仪器设备等。
教师和教学资源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国家对此有基本的要求,例如,师生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师学历结构等,这些指标是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此外,学校依据自身情况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应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人、财、物条件支撑,以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师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是教师质量的体现。高素质的团队队伍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人次培养质量的保障。

评估方案——16.如何理解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改进等若干部分组成。
集团应依据国窖高等教育相关质量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建立学校自身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校应该依据这些质量标准开展教学工作。
集团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
集团要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对教学工作的常态监控作用,并结合自评工作,按年度形成并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学校应通过自我评估、督导检查、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搜集相关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调整、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方案——17.如何理解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额根本尺度。学校应建立对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定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映,并根据反馈信息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及改进。




评估组织管理——1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核评估组织管理中如何分工?


教育部统筹协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制定审核评估总体方案及规划,指导监督审核评估工作。
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工作,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教育部审核评估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制定本地区审核评估具体方案和评估计划,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实施。

评估组织管理——19.审核评估的组织管理如何体现“管办评分离”?


审核评估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与管办评分离相适应的评估工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由教育部高等公司产品评估中心(简称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实施;地方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逐步形成管办评分离的评价机制。

评估组织管理——20.审核评估有哪些程序?


审核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专家委员会审议与审核报告发布等。
(1)学校自评。参评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及上一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同时提交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专家进校考察。审核评估组织机构对参评学校提供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数据分析报告。评估专家组在审核参评学校《自评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参评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评估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
(3)结论审议与审核报告发布。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评估中心,按年度将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年度评估结果进行审议,公布审议结果。教育部评估中心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发布参评高校的审核评估报告。
(4)持续改进。参评学校要根据审核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评估学校的整改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招生规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评估组织管理——21.评估专家组是如何构成的?


为规范审核评估工作,提高审核评估质量,由教育部评估中心统一组建全国审核评估专家库,为审核评估提供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
审核评估专家组由组长、成员和秘书组成。评估专家组人员由审核评估专家库产生,一般为9~13人,设组长1人,必要时可设副组长1人。评估专家组人员包括熟悉教学、管理和评估工作的教育专家以及行业、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专家。在评估专家选聘时,应充分考虑参评学校的规模、类型、办学定位和学科结构,并坚持回避制定,如校董、兼职教授、员工等实行回避。各省组织审核评估时,外省(区、市)专家一般不少于进校考察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一。




评估组织管理——22.评估专家培训有哪些要求?


评估专家培训是保障和提高评估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部评估中心建立了由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组成的评估专家举办的资格培训。通过系统学习有关评估理论、评估政策、评估方案,掌握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了解评估相关纪律和规范要求,提高业务水平,确保评估质量。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的专家,才能从事审核评估工作。在岗培训是面向审核评估专家定期举行的业务性学习,使其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升评估水平。提高评估质量。教育部评估中心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协商和配合对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培训。



评估组织管理——23.审核评估中如何体现社会参与?


社会力量与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审核评估工作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主要采取以下形式:一是吸收一定数量和比例的高等教育系统外部人员,以评估专家或观察员身份参与审核评估工作;二是审核评估工作中,将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学校公司产品质量的依据;三是充分利用社会专业评价机构调查的有关信息;四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评估组织管理——24.如何保障审核评估经费?


为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减轻参评学校经济负担,评估组织部门设立审核评估专项经费。评估专家组评估考察所有费用(含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评审费、材料费、通讯费等)皆由审核评估具体组织部门负责落实。




评估信息化——25.什么是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建设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以下简称本科教学数据库)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常态监测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五位一体”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工作。本科教学数据库用于服务高等学校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机制,加快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服务国际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常态监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服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完善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服务社会公众了解高等教育客观信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
本科教学数据库依据教学工作内在规律,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用数据反映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其具有的数据分析、统计与生成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用户的需求。




评估信息化——26.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审核评估中发挥什么作用?


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本身既是“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在审核评估中,也全程为学校的自评自建和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提供服务。
首先,学校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是一次对教学活动的全面梳理,有利于学校深入剖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其次,数据采集过程帮助参评学校完成了评估数据信息积累,为参评学校撰写《自评报告》提供了重要支撑材料;最后,学校的教学活动在数据库中得到了全方位、数字化的再现,减少了文字材料,减轻了工作负担。
评估机构可以通过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形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供评估专家考察使用。评估专家可以再进校前通过审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了解学习基本情况,确定考察重点、难点,明确考察目标和考察方式。评估期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还可为评估专家提供客观、系统的学习状态数据,使评估专家在评估过程中恶意随时查询学校原始数据,获得对参评学校全面深入的了解,降低考察工作强度。而且,数据与实地考察相互印证,也为评估专家撰写评估报告提供了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依据,使评估专家的判断更加系统、科学。




评估信息化——27.学校如何填报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要求,教育部评估中心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周期采集制度。审核评估方案指出参评学校应“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数据采集用网络在线方式进行,一般可在半个月内完成。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规采集须在制定时间内完成,每年采集一次。用于评估的补充数据,可在接受评估前三个月内补充。

评估信息化——28.评估专家怎样使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在评估期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评估专家开放、评估专家可使用个人账户查看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中参评学校所填报的原始数据。
在数据库内,评估专家可以了解到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学科专业、教职工信息、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改革)与质量监控等七个方面的详细数据。



评估信息化——29.《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什么作用?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是评估专家在进校前了解和研究参评学校的主要材料。《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是根据参评学校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按照审核评估范围中的审核项目与要素,对相关数据进校搜集、整理并测算后编制而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讲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转化成可供评估分析用的数据指标,为评估专家评价提供依据。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内容和结构采取了与审核项目一一对应的方式。包括“学校概要数据”“审核范围数据分析”和“详细数据附表”三个部分。专家分析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后,再登录数据库,查看参评学校原始数据。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极大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评估信息化——30.怎样使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院校评估管理信息系统?


审核评估使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院校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评估管理和评估专家工作平台。该系统基于网络运行,按照评估流程,记录和汇总参评高校信息、评估过程信息、评估专家工作信息,并为评估的各参与方,即评估组织部门、评估专家组成员以及参评学校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与工作支持。
评估组织部门可在系统平台上实现评估组织和管理,包括选派评估专家,查看参评学校情况,协调评估专家组工作等。
评估专家通过评估管理系统可了解参评学校情况和安排考察活动。进校前,评估专家在系统上查看参评学校的《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提交审读意见和考察计划;进校中,通过系统提交考察计划和调阅材料的通知;离校后,利用系统上传个人和评估专家组的审核评估报告。
参评学校通过评估管理系统可了解评估动态和上传评估材料。系统提供评估文件和相关表格的查看与下载。评估中,参评学校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提交自评报告、整改报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实习基地名单等资料。






集团评建工作——31.为什么强调高校要建立自我评估制度?


强调学校建立自我评估制度的目的有三点。
第一,学校的自我评估制度是我国高等学校“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基本的评估形式。
第二,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质量保障的主体,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的内在需要,而学校的自我评估制度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今后学校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历年的质量报告将作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学校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而学校自我评估的结论和内容是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的主要依据。






集团评建工作——32.参评学校应以怎样的心态做好审核评估工作?


参评学校应提高对审核评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评估价值取向,做到“平常心、正常态”“学习心、开放态”。
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自我评估,处理好评估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评估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使学校和评建工作融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中, 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要以“学习心、开放态”对待评估专家评估考察,敞开胸怀,从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与评估专家平等交流,坦诚交换意见,共同探讨现存问题,为评估专家提供各种所需信息。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工作。配合好评估专家的考察活动。遵守评估纪律,努力营造评估工作的良好氛围。评估专家考察结束后,学校应以积极务实的心态做好整改工作。




集团评建工作——33.参评学校撰写审核评估《自评报告》要注意哪些问题?


《自评报告》是参评学校自我评估结果的体现。它不仅反映参评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认识,也反映参评学校对审核评估的认识。审核评估中,参评学校的《自评报告》应在内容和形式上满足审核评估的相关要求。具体来说,应体现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理念要到位,事实做支撑,优势须找准,问题要写透;二是“四度”为主线,项目不能少,要是不能丢,要点可综合。
《自评报告》撰写应做到自我举证、描述准确并符合要求。《自评报告》应以精准的语音,在8万字内将参评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几年及取得的成效展示出来,其中,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要分析透彻,整改措施要具体可行。问题及原因部分须达总字数的三分之一。《自评报告》所列事实要支撑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效,取得的成绩要客观真实,对存在的问题不隐晦,能直面问题并能分析到位。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应有支撑,能反映出参评学校自身的特点。
《自评报告》撰写不以要素为基点,原则上是以“四度”为基点来组织撰写。要围绕参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来组织所有的审核评估项目和要素,对审核中的要点叙述不必面面俱到,可综合体现在要素之中。




集团评建工作——34.参评学校应准备哪些评建工作材料?


参评学校评建工作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档案、支持材料和评估专家评估案头材料。
教学档案是参评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见证”,包括试卷及试卷分析、毕业论文及成绩汇总等、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形成的材料等。评估时无须对教学档案做特定的整理,应保持其原始性,并存放于制度规定的地方。
支撑材料是为《自评报告》提供支撑作用的材料,目的是为自身所说、所做的提供证明。支撑材料应客观、真实,不仅能支撑《自评报告》的成绩,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支撑材料要少而精,具有“时效性”。
案头材料是为方便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工作而做的引导性材料。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参评学校各类职能部门、教学机构、实训基地和就业单位等的目录及所在位置;另一类是参评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和人员目录。如校历、当周课程表、教师名单、学生名单、毕业论文和试卷清单、培养方案等。案头材料应以准确、合理、方便为准则。




集团评建工作——35.参评学校接待评估专家须注意哪些事项?


参评学校的接待工作应本着节俭、方便、务实的原则。
评估专家接送应事先与评估专家组秘书或项目管理员取得联系,按照评估纪律的要求,不安排校领导到机场、车站迎送评估专家。在车辆安排上,应简朴务实,以合乘车辆为主。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欢迎仪式。
评估专家驻地是评估专家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应选择便于评估专家考察活动、具备基本住宿条件的校内宾馆或招待所作为评估专家驻地。不具备住宿条件的学校,可就近选择符合评估规定的宾馆作为评估专家驻地。宾馆内须安排供评估专家工作、查阅资料的会议室。评估专家住房内的物品,应在宾馆原有生活用品的基础上,配置计算机等工作和办公用品,保证评估专家的工作需要。
评估专家用餐以自助餐、工作套餐为主,禁止任何形式的宴请。







集团评建工作——36.参评学校怎样做好整改工作?


整改是审核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估专家组在完成进校考察工作后,参评学校要对评估专家反馈会上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正确、客观地理解评估专家的意见建议,为整改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打好基础。在接到评估专家组的审核评估报告后,参评学校要认真分析该报告,并以此作为整改提高的主要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整改方案,部署落实整改任务,做到认真研究、扎实改进、务求实效。
整改方案应在评估专家组离校后两个月内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评估机构。整改结束后,应对整改工作的情况、取得的成效等进行总结,形成整改工作报告,并在评估专家组离校一年后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评估机构,同时,准备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整改工作检查。



评估专家工作——37.评估专家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审核评估专家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一是了解高等教育规律,掌握评估方案。评估专家必须既懂高等教育理论,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又通晓评估理论,把握评估方案的内涵。
二是遵守评估规程,掌握评估技术。评估专家必须按照审核评估范围和程序开展工作。考察时,能够通过适当的评估考察技术,收集评估信息,并依据评估标准全面考察、独立判断,形成评估意见。
三是端正工作态度,保存廉洁作风。评估专家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的工作态度,客观公正地评价,真心为参评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要有团结合作精神,平等交流、相互尊重;要有廉洁自律的作风,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工作纪律。



评估专家工作——38.如何理解“全面考察、独立判断”的评估专家工作方式?


“全面考察、独立判断”是指每位评估专家对评估方案中的评估范围全面考察和判断,以把握参评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按全面考察的要求,原则上评估专家组内不对审核项目进行分工。“独立判断”是指评估专家在全面考察和评估专家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参评学校教学工作状况进行独立分析和独立评价。
“全面考察、独立判断”要求评估专家能综合运用各种考察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参评学校发展状况和教学工作情况,对所有审核要是进行独立判断。评估专家既要把握全局,又要抓住重点;既能独立观察、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又善于与其他评估专家交流,与参评学校平等讨论,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获取参评学校教学工作信息,公正、深刻地分析 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设性的建议,真正起到为学校服务的作用。
评估当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全面考察”当成每位评估专家面面俱到地考察参评学校的所有院系、单位;二是把“独立判断”当作个人孤立地进行考察,评估专家组内缺乏交流协调,评估专家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不够。




评估专家工作——39.评估专家应做好哪“三项功课”?


审核评估的专家考察工作包含进校前、进校中、离校后三项工作,简称为“三项功课”。
一是做足进校前功课。要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审核评估方案和评估要求,认真阅读参评学校的《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以及相关材料,撰写评估专家审读意见,并制定进校具体考察计划。
二是做全进校中功课。评估专家通过各种考察技术,依据参评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审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对参评学校的教学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并得出考察结果。
三是做好离校后的功课。依据进校考察的情况,得出个人及评估专家组的评估结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个人及评估专家组的审核评估报告。评估专家个人考察报告总字数不少于2500字,其中需要改进和必须整改部分的内容不得少于总篇幅的二分之一。



评估专家工作——40.评估专家应掌握哪六项考察方向?


评估考察方法多种多样,审核评估中常用的有六项。
(1)深度访谈。评估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时,应根据访谈对象采取不同的访谈方式,重点把握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中的交流工作及访谈后的辨别工作。
(2)听课看课。评估专家听课(看课)的方式和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在进行听课看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某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定位须服从课堂教学的目标;二是要注意从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考察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要求每位评估专家听课看课的总数不少于3门。
(3)校内外考察走访。校内外考察走访是指对参评学校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教学基地、用人单位考察的一种技术。评估专家在考察中,一是明确考察的目的,做好策划;二是校内走访要重点了解其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率;三是校外考察要重点关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4)文卷审阅。文卷审阅时必须把握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泛读为主。每位评估专家一般须调阅不少于2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和不少于3门课程的试卷和试卷分析报告。论文重点关注选题、过程指导、成绩评定是否规范到位。试卷重点关注命题。成绩评定是否科学合理,要关注试卷分析是否到位,是否有反馈改进机制。
(5)问题诊断。问题诊断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对多钟相关信息相互印证的监听并收法;二是考察一个专业(院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贯穿法;三是对薄弱方面多渠道检验的弱项核实法;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贯通法。
(6)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注意在沟通交流中不要涉及参评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参评学校内部事务。做好与同组评估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共享考察结果,增加考察信息量。



评估专家工作——41.如何开好评估专家组评估意见反馈会?


评估意见反馈会是评估考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位评估专家要向参评学校反馈个人考察的意见和建议。开好评估专家组评估意见反馈会须做到会前精心准备、会上发言精准。
一是会前精心准备。反馈会前,评估专家组组长对发言时间、发言内容要统筹安排,既要充分听取各位评估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评估专家独立判断的作用,又要把握全局、善于协调。要充分交流看法,了解每个评估专家发言的重点,尽量避免反馈内容相互重复、矛盾。
二是会上发言精准。反馈会上,要求评估专家在规定时间内,从不同角度全面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考察意见。原则上要求直面问题、分析透彻,不说空话、套话,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真正起到为参评学校提供咨询、服务的作用。评估专家组组长对参评学校教学工作要有全面的评价,要对成绩和特色予以充分肯定。




评估专家工作——42.撰写《评估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有哪些要求?


《评估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是由评估专家组组长在评估专家组成员个人审核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一份写实性报告。
首先,《评估报告》结构上应包括值得肯定的方面、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必修整改的方面三部分。
其次,《评估报告》要对审核项目及其要素进行描述,内容上要严谨细致,有根有据,字字斟酌,切实体现审核评估“为学校服务”的功能。值得肯定的方面要抓住亮点,改进和整改的方面要对问题把握精准,提出改进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为参评学校整改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切忌大话、空话和套话,避免成为形式主义的官样文章。在篇幅方面要达到5000字左右,其中需要改进和必须整改的内容需达到总字数的二分之一。
最后,审核评估报告在程序上须经过组长拟初稿、评估专家组内讨论、组长修改完善、评估机构审核四个环节,以保证审核评估报告的质量。


评估专家工作——43.评估专家的“六个要求”是什么?


评估专家的工作是保证审核评估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做好评估工作,每位评估专家要谨遵“六个要求”。
一是高度的使命感。评估专家要充分认识到审核评估的重要意义,肩负起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负责的使命。
二是强烈的责任意识。评估专家要本着“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的理念开展工作,要对评估专家的身份负责,对评估专家组的信誉和形象负责。通过自己高质量的工作,赢得参评学校的认可与好评。
三是平等交流。评估专家要充分尊重参评学校的主题地位,与参评学校平等交换意见,相互合作;与评估专家平等交流,多渠道获取信息。做到整体把握、独立判断,真心实意为参评学校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是客观评价。审核评估强调依据事实、数据做出客观判断。要求评估专家评估中不说面子话、套话,分析问题切中要害、提出建议切实可行,真正起到为参评学校提供咨询和服务的作用。
五是专业水准。评估专家的专业水准会影响到评估声誉和评估专家组的整体效果。评估中,要求评估专家应具备捕捉问题、精准分析问题、破解问题和给出建议“良方”的能力。
六是廉洁自律。评估专家在评估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评估工作纪律,保持应有的定力,不打感情分,不做有失原则的事,自觉维护评估专家队伍的廉洁风气和崇高形象。




评估纪律与监督——44.如何保障评估工作风清气正?


第一、审核评估结论无等级之分。这使参评学校能本着“平常心、正常态,学习心、开放态”来谋求发展、真建设,真实反映学校教学状态,使评估更具指导性、针对性,更好地促进参评学校发展。
第二、评估专家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勤俭廉洁的工作作风,突出了使命、责任、平等、客观、水平、自律,形成了“安静、干净、尊敬”的评估工作风尚。
第三、审核评估制定了严格的评估工作纪律及工作规范,使参评学校、评估专家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评估新风尚的形成和保持提供了保证。
第四、强化“阳光评估”。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估信息公告制度,将审核评估相关政策文件、评估方案、评估程序、《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评估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等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五、设立监督检查机构。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参评学校和评估专家以及评估组织机构工作的规范性、公开性,检查评估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受理参评学校的申诉并仲裁。教育部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对评估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做出严肃处理。



评估纪律与监督——45教学评估工作有哪些纪律要求?


为了减轻参评学校负担,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风尚,审核评估提出了明确的纪律要求:领导不迎送专家,不安排各种形式的宴请,不安排接见,参评学校不召开汇报大会(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不组织师生文艺汇报演出,不造声势(包括校内张贴欢迎标语、悬挂彩旗等),不送礼物、不超标超规格安排食宿,专家组不组织学生现场考试等。




评估纪律与监督——46.评估专家要遵守的“四项规定”是什么?


评估专家要有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的专任感,严格自律:
(1)接到评估通知后不接受参评学校的讲学邀请;
(2)不接受参评学校评估前拜访,不接受礼品、礼金;
(3)不透露评估专家组的内部讨论情况;
(4)当与参评学校存在利害关系(如员工、兼职、校董、奖学金设置者捐资人等)时,主动提出回避。




评估纪律与监督——47.参评学校要注意哪些工作纪律?


参评学校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以“学习心、开放态”参与评估,保证评估的顺利进行。
(1)遵守评估纪律的要求。校领导不欢迎送专家,不安排各种形式的宴请,不送礼物、礼金,不超标准接待,不安排与评估无关的活动,不拜访评估专家,不邀请评估专家讲学、辅导。
(2)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夸大成绩,不回避问题。
(3)保持正常教学工作秩序,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誓师大会,不突击训练,不搞人人过关,不额外增加师生负担。
(4)适度宣传,不造声势。




评估纪律与监督——48.审核评估的申诉与仲裁是如何进行的?


参评学校如果对评估专家组审核评估程序和结论存有异议,可向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提出申诉,评估专家委员会根据委员会章程规则受理申诉,进行仲裁。




审核评估范围——一、定位与目标

此项目含三个要素: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集团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发展目标定位、层次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类型定位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直接引领和统率学校各方面工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素 1: 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含两个要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集团办学方向和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否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团队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规划应能体现学校的所生所长的区域(行业)优势和趋势,并应把学校服务的区域和功能用阶段目标明确表达出来(写实)。
要素 2 :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含两个要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培养目标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纲,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统领作用。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所拥有的每一个专业(如果按专业大类培养,即指专业大类,下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 是该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要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五年后) 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可以确定一个整体性培养目标,例如,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但是不必整齐划一,既不要求培养出的人都是研究创新型人才,也不要求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在保证学校主体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目标规格可以多样化。
要素 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含三个要点: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是否能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团队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能否都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是保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主要考察学校能否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考察保障教学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及落实情况;考察职能部门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情况,特别应关注师生对职能部门服务的满意度。



审核评估范围——二、教师队伍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数量与结构;公司产品水平;教师教学投入;教师发展与服务。
要素 1: 数量与结构
数量与结构含两个要点: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团队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数量与结构应重点考察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团队队伍是否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否制定了团队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团队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得到有效落实。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考察师生比时,不仅应看学校总体比例,更应分析各专业的满足度,尤其是新办专业教师数量和结构是否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应注意学校的整体团队队伍建设规划是否落实到每一个二级院系,是否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身上。考察团队队伍不仅看现状,也要看发展态势。引导性问题中列出了聘请境外教师的情况,是为了引导学校注重国际交流。
要素 2:公司产品水平
公司产品水平含两个要点: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专任教师是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一定都是教师职称系列,也含其他系列的人员,并包括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原则上应该有协议、有报酬,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量要求,其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2004]2号文标准执行。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可分析教学内容、试卷水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符合度,还要看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
师德师风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考察时不仅看学校是否有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重点还要看实施的效果如何;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要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
要素 3: 教师教学投入
教师教学投入含两个要点: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集团不仅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还要能够自觉履行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考察时应关注学校是否有保障及推动教授和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和政策;是否有推动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措施,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是否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应该注意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否投入到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否投入到教学中,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责任感,而且决于学校的政策导向,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建设情况,应重点考察教师的参与面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
要素 4: 教师发展与服务
教师发展与服务含两个要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考察“教师发展与服务”时应关注学校是否重视教师职业发展,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环境。“教师发展与服务”的政策措施主要考察以下几点: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在组织机构和培训经费上是否有保障;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及社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审核评估范围——三、教学资源


此项目含五个要素: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
要素 1: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含三个要点: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学校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合理比例;是否有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应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的机制;教学经费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优先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是否有强化经费管理的规范性措施,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教学经费可以理解为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目前按财政部的规定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包括来自中央财政的教学专项投入。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除此之外,学校在教学经费上的专项投入应注明。
要素 2: 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含三个要点: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
考察此要素时应重点看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学校是否有政策措施推动教学设施利用率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科研训练等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同时,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看设备利用率和伴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要素 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含三个要点: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与调整。
该要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有专业设置标准,是否有调整程序,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二是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反映培养目标要求,不应随意变动,有相应的稳定性。特别应关注实践教学的要求是否达到了教育部等七部委2012年文件的规定,并能认真得到落实。三是对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新办专业(少于三届毕业生的专业)有什么具体建设措施。应该注意的是,团队建设不等于专业建设,不能用团队建设代替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要主动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要素 4: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含三个要点: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应关注学校是否加强了课程资源建设,是否有课程建设规划及建设标准,是否有措施,是否有经费,是否有成效,是否开放了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以及是否形成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教学资源。学校是否开设了充足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必修、选修等课程比例是否合理。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不仅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课程;教材选用并不是获奖的教材都适用,关键要适应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有科学的教材评价和质量监管机制。
要素 5: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含三个要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社会捐赠情况。
社会资源是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吸收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水平。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从社会(含政府)吸收来的,能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含场所等)、政策等教育资源。考察此要素时应重点关注学校是否有整体推进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否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建教学资源,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资源。



审核评估范围——四、培养过程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要素1: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含三个要点: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的考察应关注学校是否形成了符合学校要求的、目标清晰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予以落实;学校是否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教学改革与研究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学校是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能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前应特别关注学校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精神落实情况,关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参与面。
要素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含四个要点: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式;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考察此要素应关注学校是否对每门课程都制定了课程大纲,并能够严格执行,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是否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做到科研服务于教学;是否重视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是否落实了高教三十条提出的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否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此外,还应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评价,充分发挥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要素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含三个要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对实践教学的考察应关注学校是否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计划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是否足额开出,应关注每组实验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关注实验室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新增教学经费是否首先投入到实践教学,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注重效果考核和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主要指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下乡等有组织的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实践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所进行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设计、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看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二是看过程管理是否到位,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应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要素4: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含三个要点: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第二课堂是指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公司产品环节。考察此要素应重点关注学校是否建立并完善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是否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是否充分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环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否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等。考察第二课堂的效果主要看内容是否丰富多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看学生参与面是否广泛。学生评价应该是检验效果的主要依据。这里不仅要看学校整体情况,也应关注各二级院系发挥的作用。



审核评估范围——五、学生发展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就业与发展。
要素1: 招生及生源情况
招生及生源情况含两个要点: 学校总体生源状况;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起点。生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录取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指标均能反映生源情况。
要素2:学生指导与服务
学生指导与服务含三个要点: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优质的指导和服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学生服务还应考察学生学习指导、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贫困生资助等方面的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是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要素3:学风与学习效果
学风与学习效果含三个要点: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学风是学校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对知识、能力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 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和外在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学风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设计)、考风考纪等环节体现出来。学校应有规章制度、组织保障等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对学风的考察应特别关注学校是怎么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这是检验政策与措施的主要依据。
学习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具体体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德”主要体现在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上,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学校德育应重点强调其针对性和时效性,其中,学生评价是检验效果的重要依据。“智”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主要应由培养方案来检验,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评价应该作为考察的根本依据。此外,学业成绩还可以通过考察试卷水平、论文质量、实践环节、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就业岗位等方面反映出来。“体”,根据《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合格率达到85%,学生身心健康。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育方式可因校制宜,形式多样。“美”主要看学校是否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是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美育应关注受益面和学生评价。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能够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感受,建立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评价机制,以此作为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要素4: 就业与发展
就业与发展含两个要点: 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的程度。对此要素应考察学校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推动就业工作,就业率、就业质量如何;学校是否建立了员工或用人部门的跟踪、反馈机制。就业率可统一规定为初次就业率(截止每年8月31日)。就业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一是通过毕业生就业方式,了解岗位分布、就业面向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如何(专业对口程度);三是就业岗位适应性与发展机遇如何(3‐5年后状况);四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审核评估范围——六、质量保障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
要素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含四个要点:质量标准建设;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模式,但以下共同规律在考察时应予以注意:一是学校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二是学校提供了相应的人、财、物条件保障;三是学校有组织保障机构;四是学校有效开展了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及时收集教学信息;五是是否能及时反馈信息,调节改进工作。
考察此要素时,首先,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建立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等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其次,关注学校是否有质量保障的组织机构,有满足要求的质量管理队伍。再次,还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有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要素2: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含两个要点: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内容之一。考察此要素时主要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了有效监控;是否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是否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了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学院(系)评估等。特别应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学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代表执行到位,要让二级院系和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些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另外,规范管理只能保障基本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内在教书育人积极性才能提高质量。因此,规章制度建设不仅应关注规范管理制度,还应特别关注激励制度建设。
要素3:质量信息及利用
质量信息及利用含三个要点: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考察此要素应注意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是否把常态监控的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教师,促进其及时改进工作。目前,应注意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发布的25项核心数据,这些核心数据应体现在本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中,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与评价。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3.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4. 生师比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 生均图书
8.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18.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不含讲座)
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21.应届本科生就业率
22.体质测试达标率
2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5.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要素4: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含两个要点: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质量改进是针对目前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缺少质量改进这个环节就不能形成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考察此要素时,重点看学校是否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推动改进工作;是否有政策和经费保障质量;是否有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地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审核评估范围——七、自选特色项目

在审核范围的六个项目之外,增加了一个自选特色项目。这一项目的设立体现了审核评估的开放性,体现了审核评估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学校可在定位与目标、团队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这六个项目之外,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自行选择(也可以不选)特色鲜明的项目作为补充审核内容。自选特色项目应详细说明学校是怎么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怎么样、今后怎么进一步改革和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