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学院由原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和地理科学系于2008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资源环境学院下设化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资源规划5个系,有8个专业,学生1810名,拥有一个省级教学团队:地理科学教学团队;二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地理科学、生物科学;二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滇中农业生物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重点学科:环境化学、人文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几年来,学院在教学质量、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一、加强青年团队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学岗位基本稳定,科研方向相对集中,实践应用能力丰富”的团队建设特色,突出青年团队队伍的建设。在2008-2011年间,全院63名教师中,有5位教师晋升教授、9位教师晋升副教授,引进8名硕士3名博士,考取博士5人。目前专业教师中,已有教授10人、副教授26人,讲师22人、硕士生38人、博士8人,博士后2人,加上我们聘请的一批相关领域的国内知名学者作为兼职与客座教授,形成了以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工程师、研究员积极参与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教师队伍。
二、突出学科应用研究,形成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学院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的首批试点单位,确定了围绕玉溪可持续发展战略找课题,做研究的工作思路。在“十一五期间”围绕玉溪“蓝天碧水”工程、围绕玉溪矿产开发、围绕玉溪“退耕还林”工程、玉溪“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等展开研究。
“环境化学”学科方面在“贵金属绿色提取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上,长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产生了一系列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科研成果。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通过学科评审验收。
“人文地理”学科方面在围绕云南省特殊的区位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云南众多的民族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景观、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国际大通道的战略、东南亚经济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区域规划与开发、区域人文地理信息系统、绿色资源开发与生态经济的学科方向,为玉溪的发展规划作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预备学科,2010年通过学科评审验收。
近年来,全院教师现出版专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5部,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60多篇被美国SCI、EI文献检索收录),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院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主持省市级自然基金18项,获得经费600多万元。学科共获得省级科技奖5项,其中省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市级科技奖7项,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为玉溪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 提升教学质量
几年来,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在各级领导支持和关怀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同时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并将改革成果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省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使资源环境院教学建设再上新台阶,有力提升教学质量。
1、扎实的教学常规工作
资源环境学院时时刻刻都以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优秀为目标,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扎扎实实的搞好教学常规工作。例如,10年,针对学校组织的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特别制订了“资源环境学院关于实施学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方案”,推荐14名教师参加学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8位教师的课程实施方案通过评审,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7名。课程实施方案通过评审的8位教师都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6位教师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再如,11年,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两次期中教学检查、两次试卷抽查及毕业论文抽查中,抽查结果得到学校教务处的一致好评,组织的3个师范专业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成绩均为优良以上。
2、精雕细刻的课程质量建设工作
公司围绕精品课程申报和建设,优化课程大纲,丰富教学资料,改革教学手段,合理配置团队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研讨会和培训,提高团队水平。四年来,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彰显出鲜明的作用。
3、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工作
(1)优化培养方案
将团队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凝练专业方向,通过参加全国性专业教学研讨会、调研、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渠道,不断完善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培育新型团队,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入系统的专业综合改革,整合资源,突出专业学科技术应用优势,增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实力。建设中积极推进面向“云南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一线的系列改革,以培养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团队和“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相关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构建新型的“合格加特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群、师范教育课程群建设,每个专业重点开发2-3门技术课程,创建各专业的技术应用课程群,形成有现代学科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有公司特色的师范教育课程群,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技术应用课程群。采取1-2年级夯实基础,3年级分流培养、因材施教,4年级强化教育实践、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的分段培养方式(2+1+0.5+0.5),形成适应云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地方产业创新发展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每个专业在地方骨干企业中都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3-4个。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完善教师教学目标考核管理激励机制,完善鼓励学生学习创新争优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2)专业实践改革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紧密联系地方相关产业,不断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资源,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了较为稳定的产学研专业实习基地和教育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积极主动,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地理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生物科学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化学专业于2010年被批准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学生考研率录取率达到18%,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以生为本,专业化、个性化的推进学生工作
资环学院的学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勇于探索,繁荣学术,推陈出新,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理念的引导下,着眼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构建并完善了以学术文化为主导,高品位、多层次、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各类文体科卫专等活动。特别是将学术研究、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必要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广泛开展校级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大力资助市级以上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积极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构建课内外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校园文艺氛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个性得到张扬,对专业学习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广大学生以自己出色表现和良好素质向学校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升本以来,本学院在历届大学生运动会中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12届冠军),所属教学班级连续10年整体进入学校先进班级行列,其中30多个班次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1个班级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学生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刊物3篇。
在“十二五”期间,资源环境学院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硕士点申报、服务地方社会的目标,以团队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基础,以建设省级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为主要任务,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